
MAGAZINE P / Priority Readings / No.027 /Water/ Autumn 2017

雜 |
||
Written by 黃源順 |
||
|
||
有留意《MAGAZINE P》的朋友,當會發現今期我們的轉變,事實上也是一個頗大的轉變,在出版了三年半 26 期後,我們在今期來一個大轉身,首先雜誌的標誌設計給改了,然後是翻開雜誌的方向由之前東方式的向右翻,變為國際式的向左翻。
內容結構及版面設計亦有改變,由今期開始,我們把之前的 Time、 Space、People 三維結構融進了整本書的內容,成為每篇文章的關注點,而新的內容結構是把 lifestyle 這個雜誌本身的主旨分拆了,成為 LIFE 和 STYLE,然後再加每期主題專集及針對當下生活文化作回顧及前瞻報導形式的 CCC,即Community、Creativity 及Cultivation。
LIFE 是以深思沉澱的角度探索生命方式。STYLE 是以概念風格的演繹介紹生活方式。主題專集則期期不同做法,端看該期的主題而定。至於 CCC,從它們字面的選擇和應用,大家都會估計到我們關注的地方在哪裏?
內容當然需要大家慢慢消化才容易明白我們的取向,但封面版頭標誌卻是大家第一眼目睹的切入點,而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到,自今期開始,我們多了中文名,之前一直只是以 MAGAZINE P 之名,現在則在 magazine p 以外多了兩個中文字:雜誌。
是的,就是這樣簡單直接地叫《雜誌》,而且字款設計尺寸來得比英文更大。這些都在宣揚我們一種態度,便是雜誌,尤其是印刷版的雜誌,作為一種媒介或平台,是依然肯定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方法的。以前當雜誌行業仍然蓬勃,你告訴人家自己做雜誌,別人會問你做甚麼雜誌,現在因為傳統雜誌買少見少,你說自己做雜誌,而且是印刷版的,便彷彿已告訴了人家,你在堅持着一點甚麼的。
堅持是肯定的了,但我們之所以會作出改版,便是想告訴大家,堅持並不是走舊路,把傳統雜誌的做法再來一次,而是我們覺得,雜誌印刷版還是有其生存空間的,但我們得要做出不斷的創新,無論是雜誌本身,以至圍繞雜誌所延伸的平台,都要以全新的思維去做。簡單的說,你要現今世代再拿雜誌來看,便得了解他們的喜好需要,製造讓他接觸實體媒介的理由。
此外,我們又覺得,雜誌這兩個字,着實很有啟發和指導性,因為那個「雜」,其實包含了人類面對世界未來挑戰的關鍵。簡單的說,便是多樣性。因為雜,所以多元,因為多元,所以才能培養面對未來的跨領域才能。事實上,現今世界最先進的大學都在實行跨領域訓練模式,因為專業已不足夠,在未來,跨界全才才能生存,才能解決問題。
所以以後《magazine p 雜誌》作為生活文化雜誌,會專注投入各種多樣性的內容規劃和創作,由大自然界的物種多樣性,到文化多樣性,還有生活多樣性,這些都會是我們關注的面向,希望能為大家帶來「雜思廣益」的內容,當中也許能包含點點啟發性,幫到自己,幫到大家。
最後要在這裏歡迎老戰友程少偉的加入,為我們帶來種種創新思維。還有老同事 Emery Ma 拔刀相助,在她寶貴的公餘休息時間,為《magazine p 雜誌》構思設計全新的形象標誌,這裏說一聲多謝。無以為報,唯有緊守崗位,做好「雜誌」!
請大家多多支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