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光

 
 

Written by 黃源順

 
 

 

 
      
《MAGAZINE P》在2017年以The Peak of Luxury為年度主題,挑選了四種我們認為是世上最頂尖奢華的元素,分別在春、夏、秋和冬四個季度的期刊裏一一和大家分享,它們依次為Air、Light、Water和Earth,即是空氣、光、水和土地。
在構思這個排序時,首先的考慮是依照個別元素和相關季度的關係。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洋溢著一片生氣,所以適合在這個時候來談談空氣。夏天是陽光普照大地,伴隨艷陽的高溫流汗的季節,所以講光最應節。秋天天氣降溫,夜涼如水,倒影秋月更覺浪漫,所以秋季非水莫屬。冬天是寒冷的季節,日常活動減少,人們傾向沉澱的生活,腳下的土地是根據。
然後我又發覺,由空氣到光到水再到土地,在物質感應上竟然是愈趨實在的進程。空氣是無色無味又看不見。光看得見卻觸不到。水看得見觸得著但沒有實在質感。土地應算是最有質感而且是孕育萬物的重要根據地。
而空氣是最重要的,因為人可以一時三刻沒有食物沒有水,但不可以沒有空氣,所以第一個便要談談空氣。至於光則是生命之源,動物吸收陽光蘊含的宇宙射線和自身細胞產生化學作用,滋養身體的運行和成長,植物則當然有大家都很熟悉的光合作用了。
從中醫學角度,夏季是養陽的季節,我們需要多見太陽,多做運動多流汗,以確保炎熱天氣導致的身體經絡鬱結能順利排解。所以我經常和朋友笑說,自己已經認了太陽做大佬,下定決心終身相隨,太陽往哪裏我死命跟著,尤其香港高樓臨立,街上少見陽光,所以每當在街上看見有日照的時候,我甚至會停下腳步就站著曬曬太陽。
至於你問我最喜歡甚麼時候的太陽,我準會答你是晨曦,當大地迎來第一線陽光的時刻。其實夜與日和日與夜過度的天光及天黑等魔術時刻都是我非常珍惜的,尤其天朦光的一剎那,如果能準備就緒運動著身體來迎接便更佳,是每天最心滿意足的時候了。
在身體接觸了足夠的陽光後,人們又開始透過陽光創作。從遠古時代日晷的發明,到牛頓專門研究光譜發現的色譜原理,然後有了攝影機的出現,人們開始借光拍攝自己眼中的世界。再之後電力以至燈泡的相繼被發明,更讓我們製造了自己的燈光,甚至燈飾。
無論光以甚麼形式呈現,是自然的還是人造的,有一點不用懷疑的,便是人類都需要光,更千方百計留住光。近幾年在意大利便有一個科技人研發了人造太陽光的裝置,以最接近陽光的燈光點亮室內看不見陽光的地方。由此看來,我們還是比較喜歡陽光,但我們不能控制它的去留,所以索性自己生產,但我會覺得此舉有點多餘。
所以我還是喜歡一些只以光本身做元素的創作,無論是攝影或藝術裝置式的作品,光在裏面只是一種元素或工具,組成作品,幫助創作人表達心目中的信息。而我的經驗是,當你遇見一些以光為元素之一的創作,能夠很感受到裏面的光的存在,便很容意受到感染,甚至感動。
因為我們都需要光,都有奔向光源的原始衝動。
      
 

 

 

 

 

 

 

 

 

 

          JUN 2017  
       Contents      
      SPACE      
 

 

本頁圖片/檔案 - C_06

 On Cover:

Photography by Kenny Li

 

光的生命方式

 

021 光陰色空 日月為明

 

022 光之印記

 

030 To Shed A Light專訪香港跨媒介概念藝術家Kingsley Ng

 

036 無言體驗:無物體、無影像、無焦點重心

光影藝術大師James Turrell

 

040 2017 Milan Design Week EUROLUCE

Style illuninating

 

050 Life Alight On The Road

 

053

本頁圖片/檔案 - content1

 
       

TIME

     
 

060本頁圖片/檔案 - content4

 

060 時光禮讚

Basel World New Watches

 

 

 

 
 
       PEOPLE       
     

 

Photography
106 光之詩意與人境

何藩:鏡頭細訴香港光影展售會


 

 

 本頁圖片/檔案 - content2

 

109